莎士比亚曾言:“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。”这句话揭示了历史人物评价的多样性和主观性。倘若评选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君主,商纣王无疑会赫然在列。有人指责他暴虐无道,罪恶滔天;也有人称赞他励精图治,英明神武。
那么,历史上真实的商纣王究竟是怎样的一位君主?他是贤明的统治者,还是昏庸残暴的暴君?是天使般的仁君,还是魔鬼般的恶魔?
商纣王,名帝辛,子姓,是商朝的最后一任君主,约在位三十年。《荀子·非相篇》中记载他“长巨姣美,天下之杰也;筋力超劲,百人之敌也。”
这段话意指商纣王不仅容貌俊朗,体魄健壮,还极具才干和能力,堪称古代的“高富帅”典范。
展开剩余84%然而,纣王是否真如这般光彩照人,配得上如此高度评价?其实,从他即位后所推行的政策和行为中,我们便能窥见端倪。
继承王位后,纣王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,使得商朝在巩固前代基业的基础上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。
在对外关系上,他多次发动军事行动,征服了长期骚扰商朝边境的东夷和徐夷部族,这不仅保障了国家的安定,也为后世统一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。
在内政方面,纣王选官不拘一格,抛弃了以阶级出身为标准的旧俗,而是根据实际才能来任用官员,大胆提拔了许多出身卑微却才干卓著的廉洁官员。
由此看来,商纣王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位有为之君。但既然如此,他为何最终会身死国灭,成为后人诟病的昏君呢?
“金无足赤,人无完人。”纣王性格中的缺陷,成为他未能载入史册为圣君的致命因素,甚至导致了商朝的覆灭。
不可否认,纣王在治国理政方面有其过人之处,但他也极具刚愎自用、好大喜功的缺点。
在用人上,一方面他大胆提拔能臣,另一方面却疏远并打压了亲贵重臣,造成了统治集团的内部分裂,为商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。
此外,纣王连续发动对外战争,军费庞大,税赋沉重,最终将负担压在了普通百姓头上,激化了阶级矛盾,使他失去了民心。
最致命的是,他刚愎自用的性格直接导致了牧野之战的惨败,进而引发了商朝的灭亡。
公元前1046年,周武王联合诸侯发动灭商之战,军队逼近商都朝歌,决定两个王朝命运的决战即将展开。
由于朝歌守军不足,纣王被迫发放武器给奴隶和囚犯,用以抵抗周军,这种做法也为败局埋下伏笔。
战斗一开始,商朝的奴隶和囚犯便纷纷叛变投降,因为他们深知即便商朝获胜,他们依旧难享自由,不如投靠新朝。
于是,纣王以他的刚愎自用付出了沉重代价。牧野战败后,他选择自焚殉国,结束了这位充满争议且传奇色彩的君主的一生。
如前所述,虽然纣王有诸多缺点,却也未必罪无可赦。为何后世史书和影视作品却将他描绘成十恶不赦的恶徒呢?
“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。”真实的历史只有亲历者最为清楚。
商朝灭亡后,周朝建立,许多负面评价纣王的史书多出自周朝及以后。
不难看出,纣王的恶名很大程度上是由周朝史官有意夸大甚至编造的,为的是给周取代商寻找正当理由,彰显其统治的合法性。
而以纣王恶行为主线的《封神演义》则是明代的神话小说,掺杂了大量艺术加工,其史实价值更低。
举个细节来说:纣王仅有两个儿子,而周文王却有百余子嗣。谁才是荒淫无道,谁才具备贤明君风,一目了然。
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反映的是一种不向命运低头,积极拼搏的人生态度,这一点纣王身上也有体现。
周武王讨伐纣王的罪名之一,是“信有命在天,不重祭祀”,即指责他不尊重天命和祭祀制度。
这是因为商周时期,天子需定期祭祀天地,求取风调雨顺、国家安宁,有时还需以奴隶为祭品。
史料记载,商代最盛时祭祀曾杀死四千多奴隶,虽残忍且迷信,但当时人深信不疑。
纣王却取消了祭祀仪式,免去了奴隶的屠杀,虽在今天看来颇具人道精神,但在当时极度崇拜鬼神的社会中,显得格格不入,因而成为周武王讨伐的借口。
西周及之后的历代君主皆自称天子,宣扬“君权神授”“天帝为尊”,以此稳固统治地位。
由此看来,商纣王是少有的敢于不向天命低头、挑战“天”的权威的君主,他可被视为真正意义上的“人皇”,而后世君主只能被称为“天子”。
历史对于旁观者是一段故事,对于亲历者则是一场喜怒哀乐的真实体验。我们无法穿越时空,感受纣王的情感,只能通过史料和个人理解,去剖析他的内心世界。
尽管纣王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,但我们仍能看到他积极进取的一面。虽非完美明君,却是一个鲜活、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。
担当生前事,莫论身后名。随着史学研究与考古技术的不断进步,关于商纣王的更多秘密将被揭示,我们也能更全面地理解他的功过是非。
发布于:天津市阳美网配资-证券配资网-股票配资精选-最新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