杭州的刘女士刷到一套绍兴核心地段的法拍房,83平市场价50万,起拍价31万。 租金回报率10%的宣传让她果断出手,以为捡了大便宜。
收房时傻眼了,电梯被酒店装了梯控,业主根本用不了;物业费加电梯费一年8000元,比房贷月供还高;水电要单独申请,酒店还以“电缆损耗”为由额外收费。
31万总价,首付5万贷款26万,月供约1300元。 物业费每月660元,房租收益按10%算年入3.1万,扣掉8000元物业费和1.56万房贷利息,倒贴2600元。 低价房秒变“负债资产”。
深圳的阳女士花286万拍下龙岗一套法拍房,过户5个月仍无法入住。 原房主的亲戚强占房屋,砸门砌墙、撕毁法院清退通知,张口索要30万“搬家费”。 报警无果,法院执行陷入僵局。 同期同户型房价已跌至275万,她钱房两失。
腾房难:赢了官司,输给了“钉子户”
法院拍卖成交≠拿到钥匙。 杭州某购房者拍房后,原房主以“唯一住房”为由拒绝搬离,法院耗时两年才强制执行。
更狠的是“高龄占房战术”:安排老人住进房屋,警察无权清退,法院流程漫长。
上海宝山区的吴伟曾拍下一套房,原房主因套路贷欠债,不仅赖着不走,债主还天天上门泼漆、堵锁眼。 折腾三年,借着“扫黑除恶”行动才收回房子,租金收益全打了水漂。
欠费黑洞:物业费连环债,税费能买辆豪车
法拍房像“债务盲盒”。 厦门一买家收房后,被物业追缴原房主拖欠的3年物业费,法院判决买家需连带承担。 老旧小区这类欠费可能累积数万元。
税费更是“暴击区”。 深圳A先生拍下一套市区法拍房,成交价比市场价低100多万。 交割时发现:房子登记在公司名下,原购入价仅20万,增值部分需缴60%土地增值税,算下来补税近200万。
若遇土地性质为划拨的房产,过户时还得补缴地价。 上海蓝心拍下的虹桥法拍房因土地性质问题,二次过户成本翻倍。
租赁陷阱:20年租约,房东变“租客”
“买卖不破租赁”的法律原则,成了原房主对抗买家的武器。 广州黄伟兴503万拍下天河区103平住宅,过户时发现原房主与第三方签了20年租约,租金已一次性付清。 想收房? 要么等20年,要么赔天价违约金。
这类长租合同往往表面合法:租期、付款记录齐全,买家难证造假。 更黑的产业链已形成:重庆中介公开教被执行人签10-20年假租约,“就算拍卖了,照样收租”。
产权炸弹:抵押、查封、共有权人连环爆
法院不担保产权无瑕疵。 成都某法拍房因未披露的抵押登记,买家过户时被银行追债。 若房屋涉及多人共有(如离婚财产、遗产),部分共有人可能突现身争夺产权。
特殊房产类型风险更高:市政配套房仅限特定人员过户;历史保护建筑禁止买卖;小产权房无产证。 上海静安区一套办公法拍房看似比住宅便宜300万,但因土地性质需补缴地价,最终成本反超市场价。
质量盲盒:破地板、凶宅、危房随机开
法拍房看房受限,质量问题成“开盲盒”。 南方某女士被中介套路:看同户型精装修样板房,拍到的却是地板开裂、墙面渗水的破房。 想退? 保证金没收。
南京买家拍下房屋后,发现结构问题无法入住,维修费搭进数十万。 更隐蔽的是“凶宅”:江苏某法院为证“凶宅不凶”,法官带试睡员直播居住,但多数法拍房无此待遇。
避坑指南:三招保住钱袋子
死磕尽调
查产权:赴房管局拉产调,排除抵押、查封;
核欠费:向物业、水电公司索要书面欠费证明;
破租赁:要求法院或辅助机构出具无租约声明,警惕“一次性付清”长租;
验房屋:蹲点查占用,破门也要看实况(如刘女士的梯控问题)。
算清成本红线
总成本公式:成交价+税费+欠费+装修费≤市场价70%。
警惕“税费全担”条款:上海案例显示,若原房东不出面,契税可能按3%顶格征收,差价超10万。
紧抓法院新规
2022年起最高法新规:法院必须负责腾退,不得标注“不交吉”;
买受人可申请强制执行,如深圳阳女士案中律师建议的“强制清场”;
认准法院委托的辅助机构(全国约40家),避免被黑中介收割3%-5%高额佣金。
法拍房的低价博弈场,从来不是小白乐园。 所谓“捡漏”,是信息、法律与人性的终极较量。
阳美网配资-证券配资网-股票配资精选-最新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