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9年9月12日,辽沈战役爆发,决定东北战局命运
1949年9月12日,辽沈战役正式打响,标志着国共两军在东北战场的关键对决。此战决定了东北地区的最终归属,战斗从锦州地区开始,数十万兵力展开激烈较量。锦州不仅是东北的“南大门”,一旦攻占,国民党在东北的55万精锐将陷入绝境,整个东北的重工业基地也将归属于解放军,局势不再悬而未决。为了确保东北不失,蒋介石急忙飞往北平,督促华北“剿总”总司令傅作义立即增援锦州一线,确保战局不至于翻盘。
傅作义巧妙谋略:南下打击中共指挥中枢
然而,傅作义并不愿意把宝贵的兵力耗费在不相关的东北战场。他灵机一动,提出了“围魏救赵”的计策,建议趁着中共的主力集中精力应对锦州战局之际,调集兵力南下,直接攻打石家庄,摧毁中共中央及解放军指挥中枢。此举不仅能振奋国民党统治区的士气,甚至若能捉拿中共的高层领导,将对整个东北战场产生重大影响。傅作义决定,立即调集第94军、暂编第32师、新编骑兵第4师、骑兵第12旅等精锐部队,于10月26日在保定集结,展开南下行动,直捣解放区,迅速攻占冀中重镇石家庄,切断解放军华北野战军的补给线,并分兵扫荡西柏坡。
展开剩余65%傅作义自信:掌控华北战局,南下充满希望
傅作义之所以敢轻松谋划这场行动,完全源于他对当前战场形势的深刻了解。虽然东北战局已经风起云涌,但华北的局势对他仍有利。华北野战军虽然拥有近30万兵力,但第1兵团10万人正在围攻太原,战斗正酣,无法抽调;第3兵团在杨成武指挥下西进绥远,意图进攻傅作义的老巢,但集宁已被解放,后路已被切断,一时无法撤回。离石家庄最近的第2兵团虽然行军速度较快,但即便及时赶到,也会因行程过长,精疲力尽,根本无力和驻平津的部队作战。傅作义深知,只要第2兵团稍慢一步,他就有可能先占石家庄和西柏坡,赢得这一场关键战役。
实际情况:第2兵团遭遇极大困难,傅作义信心渐增
然而,现实很快暴露了问题。第2兵团的主力部队——华北野战军的第3纵队,在26日接到增援命令后,经过两天两夜急行军270多里,穿越紫荆关,接着又行军240里赶到望都,最终于31日凌晨才到达指定位置。疲惫不堪的部队显然无法继续展开强力攻势,令傅作义对拿下石家庄的把握逐渐增大。他甚至开始考虑,若顺利占领石家庄,南面如邯郸等地几乎没有足够的解放军驻军,可以趁机南下,打通平汉铁路,直达黄河北岸,将豫北、豫中的解放军部队分割包围,从而彻底摧毁华北的战略防线,并为未来的战争布局提供有利条件。
计划破灭:中原野战军突袭,形势急转直下
但傅作义的如意算盘很快被打破。10月22日,刘伯承、邓小平指挥的中原野战军突然发动隐蔽北上,迅速解放郑州,并陈兵黄河南岸。如果他们继续沿平汉铁路北上,仅凭安阳、新乡驻扎的40军,根本无法抵挡。到时候,傅作义将面临华北和中原两大野战军的夹击,处于两面受敌的困境。而与此同时,辽沈战场的最后一支重兵集团——廖耀湘第9兵团于28日在辽西走廊被全歼,东北的战局已经岌岌可危,解放军野战军迅速进入东北地区,准备随时南下,形势变化非常迅速。
失败收场:傅作义撤回部队,南下计划彻底破产
到了31日,傅作义不得不下令撤回偷袭部队,集中兵力回援平津地区。原本准备通过偷袭战术打开局面,却因为形势突变,计划最终失败,空前的努力和战略安排也都以惨淡收场。原本胸有成竹的傅作义,最终未能实现预期目标,反而为自己带来了更多的困境。
发布于:天津市阳美网配资-证券配资网-股票配资精选-最新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