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5年,甘祖昌刚拿到少将军衔没多久,就跟组织提出要回江西老家种地。你说这事儿奇葩不奇葩?好好的将军不当,非要回去当农民。
更让人想不通的是,他老婆龚全珍居然一口答应了。这女的可不是什么大老粗,人家西北大学毕业,在新疆当老师,日子过得挺滋润。结果丈夫一句话,她就跟着回农村受罪去了。
甘祖昌这人吧,说起来也是个传奇。1905年生在江西莲花县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农民家庭,26岁那年加入了农民协会。当时谁能想到,这个泥腿子后来能当上开国少将?
他的前半生就是打仗,井冈山、长征、抗日、解放战争,哪场战役都有他的影子。身上的伤疤多得数不过来,脑袋上那道最厉害,是被敌特袭击留下的。
1949年跟着王震进新疆,当了后勤部长。说白了就是管吃管喝管穿的,活儿不轻松。可这人心里一直惦记着老家那些穷乡亲。
脑袋受伤后遗症厉害,经常头晕眼花,有时候干着干着活儿就晕倒了。医生说脑子里积血,那年代也没什么好办法治。甘祖昌一想,既然身体不行了,不如回老家干点实事。
他跟组织申请了三回,每次都被劝住了。领导们都觉得,你一个堂堂将军,回农村算怎么回事?面子上也说不过去啊。
可甘祖昌心意已决。1957年8月,组织终于批了,这位开国少将就这么带着一家老小回了江西莲花县沿背村。
说起龚全珍,这女人也够有意思的。山东烟台人,家境还行,一直读书到大学。抗日战争那会儿,她还是个小学生,听说日本人要推行日文教学,气得够呛:“我坚决不学日本话,非逼着我学的话,我就考0分!”
这脾气,够烈的。后来她三哥要去参加八路军,她也闹着要跟去。虽然被拦住了,但这姑娘自己偷偷跟同学们一起宣传抗日,还真跑了好几个省。
1949年龚全珍大学毕业,响应号召去了新疆当老师。1952年在那儿遇到了甘祖昌,俩人第二年就结婚了。
当甘祖昌告诉她要回乡务农的时候,龚全珍想都没想就答应了。别人可能觉得她傻,好好的城市生活不过,跟着男人回穷山沟受罪。但龚全珍就是这样,认准了这个男人,就支持他所有的决定。
1957年回到沾背村,甘祖昌傻眼了。家乡比他想象的还要穷,不光没水没路,连最基本的生产条件都没有。村民们看天吃饭,旱了饿肚子,涝了也饿肚子。
甘祖昌二话不说,撸起袖子就开始干。天不亮就下地,跟最普通的农民一样挥汗如雨。有村民开玩笑:“甘将军,你这样干,我们都不好意思偷懒了。”
他不光自己干活,还拿工资贴补家乡建设。29年时间里,修了3座水库、25公里水渠、4座水电站、3条公路、12座桥。光是能查到的花费就有85000元,占了他工资的80%。
那年代8万5千块是什么概念?够在城里买好几套房子的。可甘祖昌眼都不眨,全拿出来修路建桥了。
修花塘水库那阵子最苦。甘祖昌每天带头干活,从几公里外的山上背石头。村民们看了都掉眼泪,这哪像个当过将军的人?
龚全珍也没闲着。安顿好家里老小,就去县文教局毛遂自荐当老师,被分到九都中学。条件差得要命,可她从来不抱怨,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山村孩子的教育上。
她的课最受学生欢迎。不光因为知识渊博,更因为她把学生当自己孩子疼。家里困难的,她偷偷买文具买衣服;学习跟不上的,她利用休息时间免费补课。
甘祖昌夫妇的感人事迹传开后,整个村子的风气都变了。以前村民习惯了”等靠要”,遇到困难就怨天尤人。现在大家开始相信,幸福是奋斗出来的。
1986年3月28日,甘祖昌因病去世。临终前这位清贫一生的将军说:“等领了工资,要先交党费,留下生活费,其余的全部买农药化肥,支援农业。”
甘祖昌走了,龚全珍一个人扛起了重担。那年她已经63岁,很多人劝她好好享清福,可她心里清楚,老伴的事业还没完成。
她用微薄的退休金给福利院老人买营养品,帮他们缝补衣服,主动打扫卫生。她家成了村里的”求助站”,谁家有矛盾找她调解,谁家孩子不好好读书找她做工作,谁家经济困难找她想办法。
龚全珍特别关心贫困孩子的教育。村里有个叫小明的孩子,父亲早逝,母亲一个人带三个娃,眼看就要辍学。龚全珍二话不说,每月从工资里拿钱资助这孩子上学。这样的事她做了无数次,资助的孩子有几十个。
她还跟附近小学的学生结成”幸福小组”。每周末把孩子们叫到家里,讲革命故事,指导学习,进行爱国主义教育。孩子们都特别喜欢”龚奶奶”,她不光会讲有趣的故事,还会买学习用品。
90年代后期,龚全珍70多岁了,身体也不如以前,可她依然闲不住。开始帮村里贫困户脱贫致富,教村民学农业技术,指导科学种田。有时候还拿出积蓄,帮那些有想法但缺启动资金的村民发展副业。
进入新世纪,龚全珍更是老当益壮,开办了”龚全珍工作室”。这个工作室成了当地有名的爱心服务站,不光帮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,还成了传承甘祖昌精神的重要平台。
2023年9月2日,龚全珍因病逝世,享年100岁。这位百岁老人的离世,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。她和甘祖昌共同书写的精神财富,永远传承下去。
甘祖昌和龚全珍有五个孩子:长子甘锦荣,四个女儿甘平荣、甘仁荣、甘公荣、甘吉荣。这五个孩子从小就在父母言传身教下长大,深受朴素品格和奉献精神熏陶。
长子甘锦荣的故事最曲折。他是甘祖昌原配妻子陈卯姑所生,1926年出生。甘祖昌参加革命后多年没消息,陈卯姑以为丈夫牺牲了,被迫改嫁。1950年甘祖昌回乡探亲才与儿子重新相认。
甘锦荣听说父亲当了新疆军区部长,心里打起小算盘,想去新疆谋个轻松差事。可甘祖昌给了他意外”安排”:先去钢厂当工人,后来又让他当拖拉机手。甘祖昌对儿子说:“干部子弟更要能吃苦,不能靠父母关系走捷径。”
长女甘平荣想当兵,写信求父亲帮忙。甘祖昌在回信中严厉批评了她的想法,坚持认为她应该通过自己努力实现梦想。甘平荣起初很失望,最终通过学校推荐成功入伍,在军队中凭出色射击技能获得表扬。
次女甘仁荣一直生活在农村,当过生产队妇女主任,踏踏实实为村民服务。她继承了父母朴实无华的作风,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。
三女甘公荣的经历最丰富。初中毕业时,按成绩她完全符合上高中条件。班主任家访时请求甘祖昌给县里打招呼,多搞几个指标。甘祖昌当即回绝:“我们家三个孩子都不要推荐,把机会让给别人。”
甘公荣当时哭得很伤心,不理解父亲的做法。但甘祖昌用革命战友的故事教育她,让她明白了什么叫牺牲和奉献。甘公荣后来凭自己努力进入工商银行工作,被评为”三八”红旗手、全国劳动模范。
小女儿甘吉荣也有代表性的故事。1976年龚全珍从教育岗位离休,按规定可由一个子女顶替,甘吉荣是合适人选,但甘祖昌坚决反对。后来甘吉荣去共大学习中医药,成为合格的医药工作者。
这五个子女在甘祖昌夫妇教育下,都养成了朴素品格和吃苦耐劳精神。没有一个人利用父亲名声和地位谋取私利,都是凭自己努力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。
更感人的是,这种精神传承延续到第三代、第四代。甘祖昌的曾孙女甘迪,1995年出生。2017年2月,她辞掉在广东月薪上万的工作,回到沿背村当江西甘祖昌干部学院讲解员,月工资只有3000多元。
很多人觉得这决定不可思议,从繁华大城市回到偏僻小山村,从高薪工作到微薄收入。可甘迪觉得这是自己应该做的。她说:“曾祖父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无私奉献,我只是在做力所能及的小事。”
每天都有全国各地游客来参观,了解曾祖父的故事。印象最深刻的一次,一群七八十岁老人来学院参观,对她说:“小姑娘,我们可能是最后一次来这里聆听你的讲述,你要好好把甘祖昌将军的故事传承下去!”
甘迪从不推辞,义务讲解时间几乎赶上了工作时间。除了讲解员,她还积极参与微党课工作,忙时一天接待400多人、一周带14个班。
甘祖昌的孙子甘军,在2014年全国工商系统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中走上报告台。在他说出爷爷是甘祖昌将军之前,所有人都不知道他是将军后人。甘军长期工作中隐瞒自己身份,从不借光,完全靠自己能力取得成绩。
甘祖昌一家几代人都在用实际行动诠释同一个道理:不摆架子挑担子,不求索取讲奉献。没有一个人利用先辈光环谋私利,都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力量。
在这个什么都讲钱的年代,甘祖昌一家的故事是不是显得有些”另类”?你觉得这样的精神传承还有意义吗?还是说这只是理想化的”傻子行为”?
阳美网配资-证券配资网-股票配资精选-最新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